今年自新玉米上市以来,玉米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市场利好消息较少。但自10月下旬开始,黄淮海地区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市场主流价格已涨至0.85-0.90元/斤,主要原因在于前期价低,农户多挺价惜售,贸易商、深加工企业上量困难,不得不提价采购。另一方面,黄淮海地区长期雾霾阴雨天气,再加上用粮企业自身库存量偏低,拉动玉米价格上涨。
目前,东北局部地区玉米价格有所上涨,辽宁沈阳、阜新等地的潮粮收购价格,已经从每斤0.56元涨至0.61-0.63元,个别收粮点给出了每斤0.65元的价格。小编认为,结合国家轮换玉米收购每斤0.7元左右的价格,如果东北南部地区玉米每斤0.63元的话,农民可适时出手。
本周,华北黄淮产区多降雨和雾霾天气,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上量,部分深加工企业为刺激到货保障生产而小幅上调收购价格,随着后期玉米上市量不断增加,市场供应逐渐充裕,预计玉米反弹接近尾声。此外,近期华北玉米价格上涨导致东北玉米流入,抑制华北玉米价格继续走高。
2016年10月26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整体稳定
单位:元/吨
地区 | 收购价 | |
黑龙江 | 哈尔滨 | 1280-1360 |
佳木斯 | 1240-1320 | |
吉林 | 长春 | 1440-1520 |
榆树 | 1420-1500 | |
辽宁 | 沈阳 | 1480-1560 |
铁岭 | 1420-1520 | |
内蒙 | 通辽 | 1480-1560 |
注:以上价格为2016/17年度容重二等以上水分14%新玉米理论折干价,但个别指标超标。
拓展阅读:
专家对未来玉米价格的预测是这样的...
10月24日,召开了“新粮上市后玉米供需形势内部分析会”,国家玉米产业技术支持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农发行总行粮棉油部副总经理李楠、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尚强民,以及玉米生产、收购、贸易、加工、饲料、物流各环节等企业代表参会,对现行玉米综合政策进行了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分析,对玉米供需及市场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专家认为,玉米产业链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价格支持政策捆绑了农民增收的目的,使价格彻底脱离市场。要完全理顺玉米产业链条,市场化是唯一出路,通过价格手段逐步促使比较优势不明显的地区退出玉米种植。以目前的库存量看,价格完全市场化迫在眉睫,而且要坚定彻底地走下去,不可回头。
2016年是我国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第一年,市场购销形势异常复杂,前景不明,各方谨慎观望。
国家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尚强民表示,由于粮食消费是相对刚性的,随着产量不断提升,粮价的历史趋势本质上是下降的,目前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也跌回10年前水平。要参与国际化进程,就要秉持开放心态,高自给率、高开放度和高价格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是粮食市场的三元悖论。专家预计,临储收购取消导致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走低,将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需求增加和进口下降,今年新季玉米供应过剩量将降至约4000万吨。
专家表示,经过连续8年的临储收购,我国玉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仅2015-16年度国家临储玉米收购量就达1.2543亿吨,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尚剩余约8300万吨。加上上年度结余的1.5亿吨,玉米临储量应仍在2.3亿吨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面临品质安全隐患。巨量库存不仅使国家背负沉重的财政压力,也使加工企业惨淡经营,国货入库、洋货入市使国产玉米面临产业链运行不畅的难题。
2015-16年度由于临储收购价大大高于市场价,玉米产业链各环节存储量都压到了最低,因此临储剩余的8300万吨基本就是2015-16年度玉米供应过剩量。那么2016-17年度会剩余这么多吗?专家的一致意见是,如果不考虑中储粮对国家储备玉米的轮换收购,新季玉米供应剩余量会减至约4000万吨。
首先,综合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各省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玉米网等机构的调研数据,普遍预计2016-17年度玉米产量下降1000万-1100万吨。
其次,由于玉米价格下降,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将下降1500万-1600万吨。
第三,在玉米价格下降和国家恢复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等利好刺激下,玉米深加工原料需求和玉米饲料消耗量增加预计使玉米消费需求增加约700万吨。
第四,玉米价格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产业链各环节存留量会大于上年